首頁 / 政策法規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2024-12-27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關于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方案》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為進一步優化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制定本實施方案。聚焦石化、鋼鐵、有色、建材、機械、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醫藥、礦產、煤電、種植養殖、交通運輸等14個傳統產業重點領域,協同推進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前沿技術工藝賦能應用、數字化低碳化轉型、標準質量引領提升,大幅提高先進產能占比和全要素生產率,有效釋放傳統產業蘊含的新質生產力,形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到2027年,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產業鏈韌性不斷提升,重點行業先進產能占比超過60%。智能化改造增效賦能,“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縱深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75%,企業生產效率、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蓬勃涌現。綠色化轉型全面提速,節能降碳改造深入推進,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綠色生產力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集群化發展優勢凸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打造形成世界級先進鋼鐵、高端石化、先進鋁業、現代輕工紡織產業基地。(一)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及推廣應用。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組織開展高效生產技術、節能環保技術、重大質量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常態化發布“山東好成果”,開展專利轉化專項行動,支持建設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推動科技成果掛牌交易穩步提升。(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聚焦產業鏈短板弱項,組織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建設一批產業基礎共性技術中心,攻克一批產業基礎再造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需求牽引和場景應用,促進整機(系統)和基礎產品技術互動發展,擴大創新產品應用市場。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應對救濟機制,強化產業鏈關鍵環節產能儲備和備份,支持企業積極融入國家重點產業鏈體系。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深入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到2027年,每年謀劃實施一批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新推廣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600項以上。(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三)加快產品迭代升級。支持企業建設工業設計中心,大力發展智能化產品、個性化定制等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增強對產業鏈關鍵節點的掌控力。引導企業聚焦消費升級需求,圍繞金屬材料、智能裝備、優質種質、特色農業等領域,提升高端產品占比。到2027年,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達到800家左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四)加快數字化改造。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標行動,高標準建設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進高標準數字園區建設。實施數字農業突破行動,拓展物聯網、大數據、遙感技術應用深度,提升農業農村綜合管理數字化水平。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礦山作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全覆蓋,建好100家數字園區,形成500個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大數據局)(五)推進智能化升級。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關鍵技術裝備開發應用,推動重點制造業行業大規模應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典型場景。深化海洋傳統產業數字賦能,大力發展智能海工裝備、智慧港口、智慧海洋文旅等,高水平建設“智慧海上糧倉”。加快智慧農業建設,大力發展智能溫室、智慧漁場、精準農業、智能農機,建立農產品智能溯源系統。加強數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智慧交通應用場景。推動礦山行業采掘、運輸、安全保障各環節智慧化改造,建設一批智慧礦山。到2027年,建成50家以上國家級智能工廠、70個左右省級“產業大腦”、1000個以上智慧農業應用基地。(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六)加強網絡化協同。完善5G、千兆光網、移動物聯網等網絡覆蓋,提升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等算力供給能力。健全工業互聯網平臺培優機制,提升平臺服務能力、擴大服務量級,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通信管理局)(七)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加大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攻關力度,到2027年每年發布100項左右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目錄。支持碳捕集封存技術在石化、鋼鐵、建材等高碳排放行業示范推廣,加大二氧化碳在油氣開采、大棚種植、高端化工品轉化等領域的應用力度。(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八)推進工業領域節能降碳。深入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工程,引導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流程優化。實施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精準管理,加快推進鋼鐵、焦化、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提升重點行業綠電消費比例,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氫冶金。“十四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7%左右,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好于全社會平均下降幅度。(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九)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推進尾礦、粉煤灰、秸稈等廢棄物回收利用,加強廢有色金屬、廢舊動力電池、廢舊家電、廢舊紡織品等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提升工業廢水循環利用、余熱余壓綜合利用水平。到2027年,培育一批省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基地(園區),全省工業固體廢物(赤泥除外)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十)構建綠色生產服務體系。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到2027年,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800家、綠色工業園區80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00家以上。發展綠色農業,實施化肥減量增效、病蟲害綠色防控、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推廣行動。推進綠色物流,在煤電、鋼鐵等行業和物流園區推廣新能源中重型貨車,推動工程機械新能源更新改造,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畜牧局)(十一)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堅持省級統籌、錯位發展,推動優勢主導產業區域集聚、主體集中。加快推進鋼鐵產能沿海轉移,集中做強日—臨沿海鋼鐵基地,打造2家兩千萬噸級鋼鐵企業。加快推進重大石化項目建設,布局形成“一基地、兩集群”石化產業發展格局,打造5家以上規模過千億元的化工企業。加快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加大適銷車型導入布局力度,集中打造濟南、青島兩大國內一流的汽車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十二)培育優勢產業集群。梯次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雁陣形產業集群培育,爭創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支持地理相鄰、產業相關地區聯合培育產業集群,防止盲目布點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到2027年,打造30個先進制造業集群、45個頭雁領航產業集群、15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十三)提升產業園區能級水平。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動開發區擴區增容,明確產業園區發展定位,每個園區培育1—2個主導產業集群。推進化工園區整治提升和集聚發展,力爭到2027年,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60%以上。做大做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精準引進更多具有支撐性、引領性的高端產業項目。(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十四)推動產業鏈融通發展。深入實施標志性產業鏈工程、質量強鏈行動,支持“鏈主”企業建立供應鏈管理服務中心,推動中小企業卡位入鏈,推動供應鏈標準化、智能化、協同化發展;鼓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搭建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標準制定等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大中小企業融合共生。力爭到2027年,每年新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40家。(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十五)促進行業耦合發展。推動有色、建材、煤電等產業互為供需、循環銜接,探索煉化集成、資源協同利用、生產裝置互聯互通等新模式,打造一批鋼化聯產、鋼焦化氫示范項目。面向機械、汽車、船舶等行業關鍵環節,到2027年布局建設10家左右鑄鍛中心,打造區域性共享制造平臺。搭建跨行業交流對接平臺,支持企業開展技術產品跨行業交叉應用。(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十六)推動三產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工業企業發展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擴大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培育形成120家融合發展典型。鼓勵工業企業向農業領域延伸產業鏈,推動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預制菜產業發展。(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十七)加強行業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建材、機械、紡織等重點領域標準研制,發布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等先進標準,到2027年,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100項左右。加強工業企業節能降碳減污、再生原料產品循環利用等標準研制,加快碳計量中心建設,大力推廣節能產品等間接涉碳類認證,到2027年,探索開展300家企業碳足跡認證試點。(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十八)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加強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驗檢測等過程識別驗證,培育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工業產品質量控制技術評價和質量檢測實驗室。到2027年,創建70項左右國家制造業質量標桿,建設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150個以上。(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十九)加快塑強品牌優勢。加強品牌保護,嚴厲打擊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深入實施品牌強省戰略,開展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高端品牌培育,支持企業建設品牌專業化服務平臺、開展國際化品牌建設。持續推進“泰山品質”認證,每年推介100項左右“山東制造·齊魯精品”。(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二十)強化推進落實。各部門嚴格按照任務分工,細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各市落實主體責任,結合本地實際,抓好工作落實。(責任單位:省有關部門)(二十一)加快設備更新。聚焦重點領域,建立設備更新項目庫,加強重點項目的謀劃儲備和組織實施,統籌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工業轉型發展資金等政策工具,支持企業淘汰落后設備,推動硬件設備更新和軟件系統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十二)發展轉型金融。開展常態化銀企對接活動,引導金融機構逐步擴大設備更新貸款、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產業集群信貸投放。聚焦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推出一批綠色金融產品,精準支持節能降碳改造項目和綠色技術裝備推廣應用。(責任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省發展改革委、山東金融監管局、青島金融監管局)(二十三)開展評級評價。開展行業企業分級評價,發揮評價結果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作用,配套實施差別化電價等政策措施,引導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中,推動低效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或退出。(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二十四)加強政策支持。研究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配套措施,強化項目儲備,對新質生產力發展項目庫中符合條件的項目,支持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性資金,省級收儲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標依規予以保障。完善產能監測預警機制,防止產能冗余過剩。(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